新闻动态
郝水院士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作者:师资科 来源:点击:
郝水,男,1926年生于内蒙古通辽,1949年毕业于东北师大前身东北大学博物系,并留校工作。五十年代留学苏联,于列宁格勒大学生物系获生物学副博士学位。在我校生物系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78年晋升为教授。1983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3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1986年期间任东北师大副校长和校长。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国家教委全国高校生物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曾任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以及中国遗传学会理事。1984年以来,他一直担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实验生物学报》《植物学报》等国内最高学术期刊的编委。 郝水先生在东北师范大学从教近50年,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绩,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在教学方面,他曾讲授过普通生物学、辐射细胞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多门课程。他编著的《细胞生物学教程》和《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两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1982年和1983年),均被列为全国通用教材,为高校本科细胞生物学教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培养20余名硕士研究生和30余名博士研究生,并指导多名博士后研究人员。他培养的研究生分布在全国各地,很多人已是教授、学术带头人和博士生导师,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上所做贡献,1993年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颁发的高师院校教师一等奖。 在科学研究方面,郝水先生60年代主要研究电离辐射对染色体损伤作用的机制和对植物细胞分裂活性的影响。他用实验证明自由基在染色体辐射损伤中有一定作用。七十年代末以来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染色体结构和小麦染色体工程。在染色体结构研究中,他针对国际上已有的各种染色体构建模型提出了新的重要实验结果,对有争议的染色体骨架的真实性提出了原位研究的证据。他发现染色体骨架中存在RNA。此外,他还用各种实验证明在核骨架和染色体骨架中存在肌动蛋白及其结合蛋白。这为探讨染色体集缩运动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在小麦染色体工程研究中他和他的同事创建的两套小冰麦异附加系是国际上同类材料中最完整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带有重要育种价值基因的易位系。后来利用此易位系,他的同事育成了优质小麦新品种"小冰麦33",正在我省和其他省区推广。郝水院士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次,2001年10月,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郝水院士不仅在本职工作上做出了突出成绩,而且做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十分关心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并积极参加公益事业。他和夫人何孟元教授多次捐资给东北师大贫困学生、"希望工程"失学儿童和灾区人民等,2001年,他将刚刚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与进步奖奖金20万元港币全部捐给由他建议在吉林省设立的乡村教师奖励基金。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综合办公楼 邮编:130024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人事处